後來,我就成了你 ———數計學院三代師生共育桃李情-武漢紡織大學-k8凯发国际與人工智能學院

k8凯发国际

後來,我就成了你 ———數計學院三代師生共育桃李情

來源:武漢紡織大學報 作者:劉煜昊 胡曉東 郭銳翔編輯人:崔佳發稿時間:2021-06-23瀏覽次數:

「三尺講台存日月,一支粉筆寫春秋。」這句古話無疑是對老師崇高的讚美,古往今來,無數人懷揣着對當老師的憧憬,選擇站在三尺講台之上育桃李,於四季更換之中譜丹心,成為知識的傳承者,成為學生們的「擺渡人」。

在武漢紡織大學數學與k8凯发国际學院裏,現實版「後來,我就成了你」正在上演。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發生在三代師生、四名老師身上的美好緣分。從教38年的老前輩白燕,學院中流砥柱的胡新榮、史愛武,初出茅廬的新人彭濤,她們這三代人曾為師生關係,多年後又站在了一起,成為了並肩奮鬥的同事。三代師生同校任教共育桃李的事情,一時傳為佳話。

鳳棲梧桐 紮根紡大

1980年,剛剛大學畢業的白燕懷揣着夢想走進了武漢工學院(後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當時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一切都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學校條件非常艱苦,整個學校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生活條件有限。然而,人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下才會懂得珍惜,白燕老師說道:「當時學生的學習環境非常艱苦,但同學們真的很珍惜學習的機會。那個時候幾乎沒有不努力的學生……」由於當年學校人少,老師和學生吃住都在一起,師生關係非常融洽,在課堂上是師生,在課下就成為了朋友,即使是到了今天,白老師的學生們仍然非常感激她,「這大概就是做老師最大的魅力了吧。」白燕老師說道。從大學畢業到現在,白燕老師在紡大待了一輩子,看着紡大不斷發展,紡大在她心中早已變成了家的代名詞。即使退休了,白老師仍然不願意閒着,現在還在學院裏擔任班級導師和教學督導的職務。俗語道:「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白燕老師在紡大教書育人一輩子,培育了無數k8凯发国际人才,但在當年,她肯定不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天,她的學生會成為她的同事,重複着當年她的故事。

亦師亦友亦長輩 教育路上引路人

得知學生成為自己的同事,白燕第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很驚喜,也很幸福。同時,她也一再對胡新榮和史愛武囑咐,未來教書育人的道路會很辛苦,但我們要不怕苦,能吃苦,還能勇於創新,敢想敢做。白燕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條路她太熟悉了,甚至可以說,她在這些學生身上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

胡新榮

胡新榮

史愛武

史愛武

胡新榮與史愛武是學校90級學生,當時白燕是他們班的班主任,談起白燕老師,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說道:「白老師在教學上很嚴格,然而,在生活中,她對我們卻是無微不至。」「以前學校離家遠,白老師經常帶我們去她家改善生活,我們宿舍和白老師的家很近,有時周末我們還會去白老師家裏看足球比賽,白老師也會給我們準備很多吃的,我們像一家人一樣。」史愛武說道。「不過有時候真的會覺得她很嚴苛。當時每天早上我們都要做早操,作為她的學生,我們是絕對不能偷懶的,如果你不去,白老師就會親自來寢室叫你。還有一次,臨近期末考試,白老師霸佔了我們那一周業餘的時間去補習數學,當時我們很不理解她的這些做法,但那次考試我們班平均分比第二名高出十幾分。到了現在,我成為了老師,我就更能明白當時她的良苦用心。」

1997年,胡新榮、史愛武研究生畢業,面對未來,兩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抉擇。胡新榮為了回饋母校對她的培養,抱着一腔的熱血投入到一線教育事業。而同年,史愛武選擇了出國深造,在國外一待就是十幾年,直到2014年,史愛武從美國深造歸來。當時,擁有北京戶口的史愛武在北京某大型企業有着一份年薪不菲的工作。然而,在當時學校領導的盛情邀請下,史愛武毫不猶豫地辭去工作,帶着家人回到母校任教。曾經有人不理解他,說:「當老師多辛苦啊,工資也不高。」但史愛武卻不贊同這樣的說法,說道:「當我作為老師站在講台上看着每一個學生認真聽課的樣子,看着他們積極活躍地回答問題,還有他們思考問題時的愁眉緊鎖,做出題後的陽光般的笑臉的時候,我能感受到老師是一個多麼偉大的職業,我感受到了一種責任,為了讓自己的學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能讓他們用這些知識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給更多的人帶來幸福。這麼多年過去了,回頭看看自己桃李滿園,覺得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近二十年的執教生涯,胡新榮特別感謝白燕,「不管問什麼問題,白老師都會全盤托出,從不保留;不管哪種授課形式,白老師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這就是藝術。」白燕在胡新榮的評價中是非常高的,這位「引路人」在她心中有着亦師亦友亦長輩的地位。

近些年來,胡新榮、史愛武回歸母校任教,為紡大數計學院注入了勃勃生機。他們廢寢忘食的工作為紡大數計學院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取得了不少榮譽,為學院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影響了一代紡大學子。

教書育人傳承未間斷 三代師生紡大再聚首

99年夏天,又一批新生邁進夢想的大門,成為了武紡芊芊學子中的一員,彭濤便是其中一位,在當時,胡新榮正好是他的老師。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彭濤對胡新榮老師印象極為深刻,「教學上她是絕對專業且學識淵博的,對學生在學習上高標準嚴要求,生活中她也非常關心學生,不遺餘力地幫助學生解決在學業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最讓彭濤動容的是考研期間胡新榮給予他的幫助,他說:「有一段時間,我對未來感覺非常迷茫,沒有前進的動力,胡老師注意到了我的不正常,主動來找我談話,我很清楚的記得那一次我們交談了四個多小時,這次談話徹底打開了我的心扉。」從此以後彭濤成了辦公室的常客,不論是專業知識上的問題還是生活上的困惑,胡新榮老師都是傾心盡力的為他解答,這讓彭濤的考研之路順暢了許多,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價值觀和對為人師表的崇高敬意。

彭濤

受到母校胡新榮等老師培養學生的精神的感染,彭濤研究生畢業後放棄了在騰訊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母校任教。彭濤動情地講到,畢業之後,學生們不管處在何種崗位、擁有何種社會地位,都對老師懷有深深的感激,這是知識的延續,更是愛的傳承。

彭濤回到母校任教後,胡新榮作為副院長和學科帶頭人成了彭濤的同事及領導。胡新榮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同樣延續到年輕老師身上,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年輕老師和組建科研團隊上,積極幫助年輕老師,關心他們的成長。同時她也是一位有魄力的領導,帶領學院作出了不錯的成就,燃燒着自己,釋放着光和熱,這讓彭濤頗為敬佩。

彭濤直言道:處理好與學生的關係是一門藝術,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站在他們的角度上關心他們的成長,坦誠相待,他始終認為應該和學生保持更類似於朋友的關係,在課堂上多和他們開些小玩笑,生活中以「平輩」交流,多和他們溝通,幫助他們成長,作為老師也要始終學習,傳授給學生更精湛的知識。「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老師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份工作,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作為年輕一代的彭濤,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但他會不斷努力,不負眾望,在這條道路上前赴後繼。

「後來,我就成了你」,三代師生的美好緣分仍延續着,並將一直延續下去,時光流轉,歲月更迭,天空終將成為年輕一代的領地,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當初飛翔的信念和力量,這份信念也將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