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k8凯发国际與人工智能學院社會實踐團研學紅色舊址-武漢紡織大學-k8凯发国际與人工智能學院

k8凯发国际

【社會實踐】k8凯发国际與人工智能學院社會實踐團研學紅色舊址

來源: k8凯发国际與人工智能學院 作者:易凡編輯人:向孫顏發稿時間:2024-07-20瀏覽次數:

7月18日,武漢紡織大學k8凯发国际與人工智能學院「智繪紅圖」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山西省武鄉縣下北漳村的魯迅藝術學院舊址進行參觀學習。魯迅藝術學院顺利获得新聞、音樂、電影、文學、戲劇以及社會教育六個方面傳播文化思想,增強文化自信,加強全民抗戰決心。

「鉛字與子彈共鳴 筆桿與槍桿齊飛」,這就是當時新聞工作者的真實寫照。透過狹小的窗口,還能看到曾經的他們在這裏印刷報刊、刻畫板畫的身影。著名抗戰女英雄李伯釗也曾在這裏工作和生活,並創造了《母親》,《老三》等話劇。館內所陳列的抗日刊物、抗日報紙以及板畫為宣傳黨的主張,增強文化自信發揮了巨大作用。

「之前,我對藝術學校作為紅色基地的概念並不十分清晰,總覺得藝術似乎與直接的革命鬥爭相距甚遠。但顺利获得今天的講解,我明白了文化不僅是民族的靈魂,也是鬥爭的武器。魯迅藝術學校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僅是一所培養藝術人才的學校,更是一個傳播革命思想、激發民族覺醒和團結民眾的重要陣地。」實踐團員趙婷芳說到。

隨後,實踐團前往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體驗那段艱苦的抗戰歲月。實踐團在這裏依次參觀了左權,朱德,劉少奇,彭德懷,陳賡,陳錫聯等革命將士的住室。簡陋的房屋,樸素的生活用品,展示着他們艱苦的抗戰生活。但桌上的一張張地圖與手稿也彰顯着他們的雄心壯志與堅定的意志。

「創建敵後根據地、軍民團結築長城、統一戰線贏人心、文化凝聚民族魂、艱苦奮鬥渡難關、無私奉獻樹豐碑」在展覽室里,實踐團感受到了八路軍戰士們與太行人民不可分割的血肉關係;感受到了為抗日救國效力的國際友人的熱血與決心;感受了太行山區空前濃厚的文化教育氛圍。該展覽館不僅展示了他們艱苦的生活環境,更展示了他們繁榮的文化氛圍與濃厚的人文關懷。

最後,實踐團來到了磚壁村的八路軍總部舊址紀念館,在這裏回顧「百團大戰」期間的艱難歲月。該紀念館涵蓋「交通擊破戰」,「擴大成果」以及「反掃蕩作戰」三個展覽館。

這裏還能看見朱德總司令幫群眾推過的「連心碾」、彭總親手栽植的「將軍榆」以及總部指戰員挖掘的「八路池」。首長們常利用戰鬥間隙和老鄉們一塊下棋、看戲、收割、打場、推碾子等,顺利获得這些機會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發動群眾持续抗日,因此,人民的抗戰熱忱空前高漲,首長們真正做到了「與人民同甘共苦 為革命艱苦奮鬥」。

實踐團成員王浚哲談到:「我能從當地人感受到山西革命區瀰漫的紅色記憶,在這些地方,百團大戰,聶榮臻將軍和美穗子的故事,左權將軍等事跡如雷貫耳,永遠牢記革命先輩們為國家所犧牲的小我,而這正是我們這一代所缺少的,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